用中阿双语讲好中国故事侨胞说-祖国在我心中74
图为马强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年夜会消息中心。(受访者供图)
在外洋有如许一群华媒妁,他们致力于用本地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示日月牙异的中国面孔。埃及《中国周报》社社长马强便是此中的一员。10年前,抱着让埃及大众相识一个真实中国的初志,他开办了一张中阿双语报纸。10年间,在他的不懈尽力下,一张报纸成长成为一个全媒体矩阵,很多埃及大众经由过程这扇窗户,熟悉了一个可托、可爱、可敬的中国。而马强还有一个更年夜的心愿,那便是从埃及走向更多阿拉伯国度,向宽大阿拉伯语受众讲好出色的中国故事。

以下是他的自述。
“中国印象”已判然不同
前不久,我代表埃及《中国周报》社,介入报道了中共二十年夜这一举世注视的嘉会。在10月16日至22日的一周内,我与报社同事前后方协作,在报纸、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平台颁发了100多篇中文和阿拉伯语报道,第一光阴向埃及读者先容有关中共二十年夜以及中国将来政策走向的讯息。
那一周,只管绝年夜部门同事都在埃及,与中国隔着6个小时的时差,但他们都将生物钟调到“北京光阴”。我们的不少中文报道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后,刊发在“中东头条”客户端上,阅读量达四五万人次。很多埃及读者在评论区留言称,愿望加倍自大而开放的中国带给埃及等天下列国更多机会。
在消息中心,我与其他外媒同业交流时发现,列国记者都异常存眷中国将来的成长。来自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度的同业奉告我,他们天天的报道事情分外忙碌,不仅必要采写年夜量稿件,还要同海内电视台进行现场连线。与埃及一样,很多阿拉伯国度都等待可以或许继续搭乘中国成长的快车,经由过程介入共建“一带一起”等,得到更多实其实在的利好。
这与我20多年前刚出国时,在国外感触感染到本地人对中国的印象,早已判然不同。
还记得2000年我赴埃及留学之初,走在路上,很多人将我误以为日本人或韩国人。这让我异常费解。扣问本地同伙后才得知,本来在本地大众的印象里,中国照样一个后进贫穷的国度。“中国人怎么会有钱出国留学或旅游。”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分外不是滋味。其时,埃及还没有一份既向本地大众先容中国、又为中国外侨提供信息服务的报纸。从那时起,我默默下定决心,必定要找机遇在本地办一份报纸,让埃及大众相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让更多人走近中国
2012年,颠末多年预备,我胜利得到埃及消息总署发表的刊号和出书许可,开办了《中国周报》。报纸最初为中阿双语,包含16个阿拉伯语版和8个中文版,主要面向埃及大众和旅埃华侨华人,展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绩以及中国社会成长的新面孔。
办报初期,团队一共只有3人,除了我之外,还有一名记者与一名美编,都是埃及人。那时,报纸每周出一期,为了赶进度,我们三人根本天天晚上都要加班到深夜,异常费力。为了晋升报纸的着名度,我就在内容上下工夫,汇集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的消息,还设计了“旅埃华人”等特点版块。每当我们捧着披发油墨清香的报纸,疲倦老是一扫而光。
让我欣慰的是,我们很快就拥有了一群“铁杆粉丝”。报纸刊行量最多时,每期能达3万份。很多读者在报摊上买不到《中国周报》,就会打德律风到报社来扣问。记得有一位读者住在塞得港省,间隔我们报社地点地200多公里。每周日下昼,他都保持坐车来报社领取最新出书的报纸,恐怕落下一期。
为了让更多埃及大众熟悉中国,我们还将报纸送进黉舍。最初,一些埃及的年夜学生对中国抱有误会或成见。我们就每殷勤开罗的各所高校派送报纸。一段光阴后,一些年夜学生看了报纸,对中国发生浓重的兴致,自动找到我们,愿望办一个关于中国的交流会。我们当然异常愿意,还约请了在埃及的中国留学生,搭建了一个中埃青年面临面交流的平台。年夜家各抒己见,答疑解惑,更多埃及青年是以走近了中国、喜欢上中国。
2013年,我受邀返国加入天下汉文传媒论坛,与列国华媒妁齐聚一堂,畅谈外洋汉文媒体的成长,备受鼓舞与启迪。回到埃及后,我对报纸进行了改版,将中文版和阿拉伯语版拆分成两份报纸,各20个版。
这些年,我们的团队范围赓续扩展,现在已扩充到120多人,此中90%以上都是埃及员工。看着这支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步队越来越强大,我心里充斥自豪。
阿语受众群赓续扩展
本年是《中国周报》创刊10周年。10年间,我阅历过掉,但拥有更多感动。岂论怎样,我始终没有摇动讲好中国故事的初心。
近年来,跟着新媒体敏捷成长,受众浏览纸媒的需求有所降落。我决议顺势而为,年夜胆立异,积极拥抱新媒体。2016年,报社招兵买马,并投入1000万元人平易近币,开启向新媒体转型的步子。在继续做好报纸的同时,我们研发了“中东头条”阿拉伯语版手机客户端,并在外洋社交媒体开设多个账号。现在,“中东头条”客户端下载用户量约2500万,我们的社交媒体账户粉丝量也达上万万。借助新媒体这股“旋风”,我们的受众不再局限于埃及,而是扩大到中东海湾地域,乃至一些生涯在欧洲国度的阿拉伯人也成为我们的读者。
这些年,“一带一起”倡议与沿线国度成长规划对接,落地生根,着花成果,成为广受迎接的国际公共产物,埃及呈现越来越多“中国建造”,本地大众对中国的好评度、喜爱过活益晋升。如今,走在埃及的年夜街冷巷,常有人用中文“你好”与我打招呼。我也常常可以或许遇到中企员工和中国旅客。听说,很多本地导游都将中文作为进修外语的首选。
在如许的新形势下,我做好中阿双语媒体矩阵的干劲更足了。今朝,我已订定了将来3年的成长规划,此中最紧张的便是进一步扩展受众规模,既要在外洋社交媒体上加年夜告白投入力度,在更多平台开设账号,宣布外洋受众喜爱的内容,同时还要打开视野,将我们已有的报纸、网站推广到海湾地域更多国度。
我的根在中国,埃及是我的第二家乡。只要前提和才能容许,我将继续尽己所能,向天下展示一个可托、可爱、可敬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