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堃|生命叙事的回归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国际传播
编者按
“民气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科技成长始终绕不外文人与人道,以性命为底色来治学和生涯,方能感知二者间本色的纵深与真谛的浮现。
继2021年《台州学院学报》“性命流传与跨序言叙事”栏目创立后,本年的第一组稿件又与年夜家会晤了。蒙编纂的不弃、师门上下一路尽力,方有了这四篇文章:师曾志著的《数智期间认知加快中面向将来的蒙昧与性命连绵》,李堃著的《性命叙事的回归——人类命运配合体下的国际流传》,付砾乐和唐倩著的《“召唤人的复归”——互联网期间性命流传中的跨序言叙事》以及刘欣著的《互联网期间重提异化的主体性——以性命流传的视域》。

从2021岁尾至今,几经改动、增删数次、重复校对、笔耕不辍。终于在作者们的配合写作与相互勉励、编纂们的宽容耐烦与重复编校中,文章排印。这不仅阐明社会与认知配合加快的数智社会中,性命流传与性命叙事乃是探知社会深处的一束光,也阐明以善为本、以诚行事、以真待人地让工作好头不如好尾更显生涯之美。
文章均为姑苏年夜学红十字国际学院“人性流传”课题项目“数智期间人性流传的困境与可能:沟通、懂得与良知”结果。——祝愿并祝福。
本日发出的是第二篇文章:李堃著的《性命叙事的回归——人类命运配合体下的国际流传》。来日诰日将发出付砾乐和唐倩著的《“召唤人的复归”——互联网期间性命流传中的跨序言叙事》一文,敬请存眷。
择要:新序言技术的迭代更新带来国际流传秩序和格式的改变,个别资本的激活和重组转变了国际流传场域,也转变了人类交流互动的情势和运行机制。多元主体的互助与博弈加倍凸显感觉和感情等的代价,这既意味着性命叙事的回归,也隐含侧重新部落化的可能。从性命流传动身,跨序言期间的国际流传必要旋转发蒙叙事的逻辑,存眷日常生涯和偶尔变乱,在详细而微的交流和对话中追求分歧国度和地域对付根基代价的共享,认可好处配合体的合法性,增强有机连合和感情联络。从新部落化也要求多元主体共担责任、共对风险,在连续来往中,推进良善对话以及人类命运配合体的杀青。
症结词:性命流传;人类命运配合体;国际流传;性命叙事
尚未停止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突发的局部暴力冲突等环球突发性变乱为更改的天下格式增长了更多的不肯定性和不稳固性;公道与公理、自由与平等、道德与良知等弘大叙事的失灵既浮现了差 异化存在,也凸显了日常化矛盾。国度与地域之间的区隔、封锁与反抗,个别与个别之间的冲突,轻视与排挤赓续冲击国际秩序和环球管理系统。毕竟是人类可以转变自身的对话与行动方式,照样工资力气终将冲破可贵的整体均衡,重演曩昔的悲剧。对这一涉到汗青和人类本色问题的答复在当下显得加倍紧张。
跨序言期间,短视频、收集直播等流传序言的鼓起带来个别自我表达的丰硕性和可能性,在强调流传、行为与转变的根基上,性命流传既关切自我与社会的互相关系,也测验考试赓续懂得与反思人类来往新情势,由此推进国际流传转向性命叙事,看重详细化、进程性沟通的意义。当下的国际流传不仅必要共通的理念和感情,更必要在模式和叙事的更新中赓续实现。而人类命运配合体理念与“一带一起”倡议的提出为“从新部落化”期间国际交流与对话提供了新思虑和新偏向。
一
国际流传的新转向:
序言叙事与性命流传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 20 世纪 60 年月便预言“地球村落”的到来并明白提出:“我们生涯在信息和流传的期间,由于电力序言敏捷而常常地造成一个互相作用的变乱的整体场,所有的人都必需介入其间。”[1]305毫无疑问,这一预言已成为实际。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频仍的商业互助和政治往来 以更高的效力衔接着天下,影响着实际的时空体验,导致“天下进入我们视线、天下出现给我们”的方式的基本性转变。时空紧缩在光阴维度上表示为现存便是全体,在空间维度上表示为地球村落的呈现[2]。“地球村落”的到来冲破时空限定,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接洽,然则却并不必然带来共鸣和普世代价的杀青,反而在叫醒感觉、知觉和感情之时凸显差别化和特殊性,而序言的多元和交杂加倍召唤性命流传和性命叙事的回归。
(一)跨序言期间的性命流传。在阅历了白话序言、笔墨序言和印刷序言的成长后,信息收集技 术的成长推进人类快速进入电子序言期间,而互联网、年夜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长使“衔接统统”和“万物皆媒”成为实际。从流传学的角度看,序言作为一种社会根本要素,不仅仅是承载流传内容的对象和手腕,也与其他社会部门相互影响,重构社会来往收集和权利布局,为社会生涯提供新的标准。跨序言所揭示的是众生鼓噪表象背后的实际权利与资本布局的动荡与失序,符号意义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编撰中,赓续解构与重构着社会关系收集,其重塑的权利资本成为社会布局转变与社会变迁中生生不息的政治与伦理力气[3],符号意义的天生不再由单一的话语系统主导,而是涉及多元主体的介入、争取、临盆与再临盆。
在这个意义上,以超文本为根基特性的互联网赓续开释以往被集体、组织和机构垄断的资本, 连续激活小我能量,经由过程社会关系的再造“赋权”个别,让人们可以或许在数字化生计中找到超出以往任何一个期间的主体性和自由感[4]。个别要素的激活和重组意味着流传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流通,更搀杂着人的知觉、感觉和直觉等的流动,个别在感触感染实际社会与虚拟社会联动的同时,也发觉到自我的性命觉悟。对话、交流和行为使转变成为可能,也逐渐成为基于性命底色的意义争取和权利博弈,凸显出个别性命的“天生”和“延绵”,指向“能期间”的到来以及良善生涯的实现。“性命流传”思惟恰是从自我觉悟动身,“关切的是人类交流互动情势、方式运行的机制,存眷交流互动中性命的自我背弃与反水,揭示性命生生不息背后各类繁杂力气的博弈,强调跨序言叙事对观点、意义的赓续延展与反思,及其开释的掩蔽厥后的感觉、感情、知觉、意念、体验等的潜能与张力。所有这些信息在交互中赓续天生与变化影响到人的立场、行动,在繁杂多变的期间中看重自我的觉知、自察的力气,并有所作为”[5]。
跨序言期间的到来和性命流传思惟的提出冲破了国际流传的一套适用主义的注重流传后果和社会节制的国度中心主义研讨范式[6],将多元主体纳入到整个流传链条中,在凸显个别自我觉知、履历和感情的同时,也强调对付性命内容、故事和体验的存眷。国际流传序言情况的改变带来国际流传场域的变化,国际流传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当局与媒体,除了政治轨制、经济手腕和经济资本等,处所性汗青和文化、非当局组织互助和个别表达等要素被纳入全新的国际流传机制。平易近间智慧和话语系统补足官方话语表达缺失的在地、多元和亲近,将个别自我的性命底色纳入至国际流传链条,而深层自我“是稠浊杂乱的,更改不绝的,弗成言状的”[7],这势必意味着叙事思维和方式的改变和更新。
(二)从发蒙叙事到性命叙事。叙事是一种“讲故事”的策略,对付记载、言说息争释人类履历和文化具有紧张意义。瓦尔特-本雅明曾将叙事分为信息叙事和故事叙事两种,在他看来,信息叙事“只存活于那一刻;它必需完全地依赖于那一刻,而且分秒必争地向那一刻剖明本身”,而故事叙事则“不用耗本身。它存储、集中本身的能量,纵然在漫长的光阴以后,还可以开释出来”[8]。叙事指向意义的天生,其改变与序言使用亲密相关,具有分歧序言文化倾向的社会天然会选择纷歧样的讲故事方式,这与序言临盆的权利场域亲密相关。
两次天下年夜战的爆发赓续推进国度对付流传运动的年夜范围参与,若何借助流传技术实现社会变更和当代化成为战后国际流传研讨的重点。这种倾向性隐含着经济实力和军事力气在国际流传中的紧张作用,也决议了以强调提高和成长等为基调的叙事逻辑。发蒙叙事的焦点是把人作为绝对的主体,这个主体寻求社会文化的同一,寻求汗青目的的同一,寻求履历、常识、伦理、政治的同一,这些同一落实到语言的层面便是话语的无前提同一,落实到思惟层面便是广泛精力的总体性,落其实政治的层面便是广泛主体的提高与解放。发蒙叙事对付同一、广泛息争放等弘大理念的强调可以或许直接有用地通报信息,然则却掩蔽了分歧国度和地域的差别,无法顺应时空的紧缩和逆转,形成提高与后进、文明与蛮横、平易近主与独裁等二元对峙的国际格式进而造成国度与国度之间的反抗、批判与拒斥。
“创造老是发生在不同中。后当代常识并不仅仅是政权的对象。它可以进步我们对差别的敏感性,加强我们对弗成通约性的蒙受力。”[9]国际流传不仅是信息的流通,是汗青、文化、感情等要素的流动,也是权利的博弈。互联网的成长开释了个别选择、介入和行为的空间,也赓续转变原有的叙事逻辑。多元序言的搭配、稠浊和超链接成为当下序言叙事的根基。流传速率的加速和符号意义的连续天生不仅磨练自我的选择和断定才能,也逐渐影响社会关系收集和社会权利布局。个别的觉悟、卷入和行为凸显感觉、直觉、感情和情绪的紧张性,性命叙事成为多元主体在意义争取和感情博弈中的最优选择。分歧于发蒙叙事对付“提高”和“解放”等观念的看重,性命叙事要求个别的自我觉悟、全身介入和切实卷入,存眷日常生涯和偶尔变乱的紧张性,愿望经由过程感觉、体验和感情的叠加,激发超过性别、阶层、平易近族和宗教等边界的共感与共识,引发人们彼此观照、相信、对话和互助的欲求。
跨序言期间,国际流传必要一种可以或许将对话两边的履历纠缠在一路并可以或许随时依据认知、立场和情绪等赓续调整内容、话语和策略、叫醒谛听者履历和体悟才能的叙事方式,是以个别故事和日常生涯成为叙事的主要内容,性命叙事逐渐代替发蒙叙事。在新序言赋权下,个别成为叙事的症结节点,多元的概念、理念和意义的叠加会发生更年夜的影响。国度、平易近族和阶层等弘大叙事无法归纳综合事物的丰硕内在和成长断裂,详细而微的交流对话中更彰显的是个别鲜活的性命体验、感情和智慧。序言的丰硕和国际流传中的冲突反映了个别思维和认知的差别化和多样化,赓续挑战人的感知才能,带来语言、观念和心态的更迭,也加倍凸显了国际流传中性命叙事的紧张性。互动主体需尊敬个别的差别化存在,借助直觉的洞察力和穿透力,经由过程体认和融会杀青懂得,推进交流与对话的赓续深刻。
二
国际流传的新面向:
从新部落化期间的根基代价与好处共享
每一种序言都以分外的方式教会其使用者若何对待天下、感知天下以及活着上行事,序言也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社会轨制和权利布局等。历久以来,以笔墨主导的“文明社会”主张时空的持续、规矩的同等以及个别的分别;然则“电子期间发现,瞬息万里的速率打消了光阴和空间,使人重温一种整体和原始的知觉”“在电速的前提下,机器的器械开端让位于有机的同一体”[1]195。互联网的快速成长助力速率驯服光阴,在破坏和崩溃单一权利布局和线性因果逻辑的同时,强调个别的深度卷入以及感情联络,终极作为整体的人从新进入部落化期间的凝集状况。从新部落化的到来意味着非统一的持续和共存的多元,无所不包的方略是其通畅的轨则,但这必需树立在共享根基代价和好处的根基上。
(一)性命叙事中的根基代价共享。人与自我、 他人、社会和天然的关系是一代代智者从未结束寻找的主题。在卡尔-马克思的期间,劳动异化是 社会异化的主要情势;联合科技提高、生涯节拍和社会变迁的赓续加快,哈特穆特-罗萨将现代社会的异化诊断为“我们并不是与我们的真实内涵本色发生异化,而是与我们吸收天下的才能发生异化”[10]。社会加快带来的新异化使“竞争”成为主导人类社会的焦点原则,在赓续冲破的时空中,人们在增强接洽的时刻,也在全力博得竞争。个别、组织机构和国度在争夺经由过程“自我表示”博得“成功”的同时遭受体验与意义的匮乏;日益慎密接洽的信息互换和协作收集短缺最根基的感情回应、联络与共识。
迩来的暴力冲突、政治封锁和经济制裁等国际冲突正阐明时空紧缩不仅没有使宗教、阶层和种族等差别消失,反而在交流、对话和碰撞中浮现出多样化的生涯和文明。国度处于汗青之中, 是完全汗青性的[11]245。无论是因为地舆地位等天然情况的影响,照样语言和风俗传统等人文情况的塑造,任何一个国度和地域的存在和成长都是对自身汗青脉络和社会机理的赓续刻画并自然 拥有正当性。想要恰当地舆解这些征象,我们必需审慎思虑在汗青上它们是怎样呈现的,它们的 意义怎样在漫长的光阴中发生变化,以及为何本日它们可以或许掌握如斯深入的感情上的合法性[11]4。以往的国际流传强调在平易近主、平等和自由等普世代价观的根基长进行对话,成果却形成了以国度实力为中心的单向信息流动和观念通报。这种对付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的强折衷对人类多种可能存在情势的无视,既轻忽了平易近族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人造物的属性,也轻忽了鲜活个别的性命底色。
“合理化和科学地断定事物就意味着朝向事物自己,或从语言和意见返回事物自己,在其自身地点性中摸索事物并解脱统统不相符事物的成见。”[12]性命叙事的开放性和天生性要求国度、 地域、平易近族、组织和个别在交流中遵循悬置自我的底层逻辑,解脱自我中心主义,在意识赴任异 性和繁杂性必然存在的根基上,感触感染和相识“他者”。人工智能、年夜数据和收集直播等技术赓续低落序言使用门槛,在赋予个别表达权利的同时,也调动听的知觉、直觉和感情直接介入对话,突显了自我选择的繁杂性和交流对话的不肯定性及其在环球来往中的紧张脚色。这就要求分歧国 家在彼此尊敬的根基上,在连续的进程性互动中,赓续懂得彼此的内涵秩序和焦点逻辑并依托各自的观念、定见和认一致配合追求对根基代价的懂得。
(二)好处配合体的搭建与有机连合的形成。“如果人们很清晰,在‘国度行动’的观点背后实在是国度好处理论,那么可能间隔事实真相会更近一步。”[13]根基代价的共享并不意味着主体性的丢失,国际流传是来往手腕,也是权利博弈,必需树立在国度自身才能建设的根基上。作为存在和行为主体,国度天然要保证主权完备并钻营成长,以往在国际来往与互助中,实力后进的国度和地域每每陷入“自由”“平等”等话语陷阱,既承担来自觉达国度的文化冲击,也承担其成长带来的效果,而擅于制作舆论的媒体机构也为这种“不屈等”的国际互助火上浇油。信息的加快流动和多元主体的介入转变了以往的国际互助场域,国际来往不克不及仅寄托好处输出,但其必需树立在好处配合体的根基上并由此动身形成感情联络和有机连合。
环球化财产转移意味着新一波的成长机遇和可能,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下,各个国度都在追求借力维持自身运转和成长的新路径。技术革命和财产变更带来国际社会布局、权利和关系的改变,单纯地寄托资本和劳动力输出已无法应对数字经济期间的国际互助,也无法匆匆成“从新部落化”期间的国际流传。在“一带一起”倡议的领导下,中国非分特别存眷沿线国度和地域的成长并在对外互助中逐渐转向技术尺度和治理模式共享,打造全生态的互助态势。尺度意味着“游戏规矩”, 其涉及国际互助的自动权、话语权,也涉及产物、 装备和服务等全财产链成长,是冲破现有语言和文化藩篱的紧张手腕。这相符命运配合体的本色要求。
久长以来,国际流传更看重短期的流传后果,尤其是对受众行动的直接影响,这种对单向信息流通的强调因此往单极国际流传格式的集中体现。新序言技术既赋予个别表达、行为和转变的权利,也推翻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权利布局,校订思维定式下的误判和迷思。这些新变化都在召唤 新的国际流传模式。新序言技术对传统国际流传秩序的冲破提示交流两边更存眷影响的进程性和天生性,任何细节和偶尔都可能匆匆成也可能破坏一次对话,对配合权柄的存眷同样是当下国际流传成长的纽带和动力。同时,再庞年夜的经济数据都无法完全展现一个国度和地域的性命力,更无法保证国际对话与交流的连续睁开,树立在好处共享根基上的国际流传加倍强调责任共担,由此树立有用的交流、互助和感情联络。这意味着流传主体必需从配合好处动身,借助新一代信息通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赓续削减对话交流的障碍和信息共享的限定,增强彼此的有机连合和合 作,形成命运配合体。
三
国际流传的新思绪:
责任共担与人类命运配合体
“从新部落化”期间,国度与国度之间形成互相依存、痛痒相关的共生关系,互通共赢是此中应有之义。人类命运配合体不是空泛的标语,而是有着丰硕内在和实际操作性的行为指南,而好处配合体的提出为其提供了客观根基和连续成长动力,这也意味着人类命运配合体的树立需依托分歧国度配合的目的朝向。在这一理念下进行的国际流传天然也不是对话两边的自说自话或针锋相对,只有多元对话主体保持互助共赢和互利互惠,能力消除交流进程中的猜疑和成见,在共谋和共建好处配合体的根基上,赓续扩展交流的可能性。
(一)风险社会中的责任共担。人类社会素来是风险社会,科技成长的动力恰是起源于人们赓续晋升自身应对息争决风险才能的需求。与以往分歧的是,当代科技在竭尽全力地发明财富的同时,也带来“潜在的副作用”,人化的风险是其主要特性。当这些足以将现代社会置于一种无法避免的布局情境时便发生了风险社会,新冠肺炎疫情和局部国际冲突等再次证实风险随时爆发的可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环球化过程必然推匆匆风险的环球化,工资的不肯定性迫使国际社会树立“双向互助风险管理模式”,经由过程树立相信、彼此互助,配合应对可能的风险。国际流传既是应对风险的必经之路,但同时也正遭受着进程性和阶段性的风险。无论是体系体例、理念的分歧和汗青遗留问题等布局性因素,照样引导者的理念和媒体鼓吹等偶尔性因素都可能破坏国际来往的均衡。
分歧国度的当局、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在意识到风险存在的根基上,追求配合对话和互助,这意味着多方主体要在动态均衡中晋升预防风险的策略以及自我调整才能,在碰撞和磨合中突破障碍,终极杀青交流互动以及对配合好处和根本代价的认可。从信息期间到数据社会,人们临盆和拥有的数据数目急剧爆炸,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成长也赓续晋升着人们网络、计算、阐发和使用数据的才能,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关闭和垄断等造成的“数据孤岛”对深度交流和互助的阻碍。在借助序言技术成长赓续拓展流传渠道、丰硕流传形态和内容的同时,流传主体也应在数据掩护的根基上,建设“信息港”和“数据库”等,推进数据流及时同步和共享,这对付冲破国度区隔、推进交流和配合应对风险具有紧张意义。
风险社会也凸显个别的力气。国际流传的场域由个别的形象、语言和实践共构,这意味着在资源、好处、资本等可见的器械之外,宗教、文化、介入感和满意感等隐蔽的因素愈来愈具有症结作用。交流情况、内容和序言的丰硕与多变迫使原有的布局体系体例和权利关系赓续调整和重构,也赓续挑战个别的认知才能以及动态均衡和校准的才能,个别智慧成为应对的平安性策略之一。以往因为寻求速率而常被疏忽的光阴维度对付国际流传后果的杀青具有紧张意义,其必要介入主体在尊敬、懂得和认同对方文化的根基上,采取自动沟通的态势,低落交流的风险,在懂得和来往中形成感情联络。
(二)有机连合与全进程人类命运配合体。西方对付“配合体”一词的懂得来源于亚里士多德, 在他看来,国度自己是一个具有道德行的配合体[14];费迪南-滕尼斯则将配合体视为树立在天然感情同等根基上、慎密接洽、排他的社会接洽或配合生涯方式,由此形成关系密切、同舟共济、富有情面味的生涯配合体,此中血缘、情感和伦理连合是配合体得以生长的天然纽带[15]。“命运”一词也曾被西方人视为既外在于实际天下但也决议了实际天下的神秘力气,“命运引领顺从者,但拖拽不甘心的人”[16]。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命运”则既包括先赋天性,也指向后来的变化,即统统偶尔性背后都蕴含着必然的倾向。人类命运配合体恰恰指出人类走向共生与共在的定数,即必然性;但同时也指出隐含的时空转化和穷通变化,即偶尔性。
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起”互助倡议,强调积极成长与“一带一起”沿线国度的经济互助伙伴关系,配合打造政治互信、经济交融、文化包容的好处配合体、命运配合体和责任配合体。2020年11月 27日,习近平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展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揭幕式上提到,“中方愿同东友邦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增强连合互助,支撑天下卫生组织施展引导作用,配合构建人类卫生康健配合体”①。跟着当代信息和交通技术对环球化过程的进一步推进,人与人之间的接洽和来往已不再受传统血缘和地区的限定,“脱域的配合体”业已形成,命运配合体的实现则需连续注入政治和经济、科学和技术、文化和卫生等全进程要 素,经由过程多维度的交流与对话形玉成进程人类命运配合体。
“我们如今有一个义务,便是临时把我们寄予遭遇战争和丑陋政治之苦的他人的同情搁在一旁,转而深思我们的平稳怎样与他们的痛苦衷于统一舆图上,乃至可能——只管我们宁愿不如许假想——与他们的痛苦有关,就像某些人的财富可能意味着他人的赤贫。”[17]94人类命运配合体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肯定的和空泛的标语,而是在时空转换中,赓续依托国际互助与来往丰硕自身的内在。配合体之以是有别于其他的社会布局,恰恰在于其有一个配合的目的,但这个目的不仅是好处,同时包括责任和代价等,只有在“配合体感觉”的根基上,能力实现超过时空的感情联络和有机连合。这就必要国度和平易近族、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及小我在斟酌好处、代价、责任等的根基上,经由过程连续来往与互助丰硕命运配合体内在,既为自身钻营好处,也关切他人的需求。
结语
“对话应该尽可能地合乎理性,但也接受情感用事和不睬性,对话的社会是人类的症结地点。”[18]国际流传不仅是司法、风俗、文化和习气的相互遭受,同时也是政治轨制和经济实力的博弈,也涉及语言、感情和信奉的交锋;多元主体的参加转变传统单一且固定的流传模式也交错着 更多的不稳固性和不肯定性。性命叙事存眷事物成长的不间断性,摒弃弘大叙事从而显示出详细 而微的交流中所需的共商和共享的理念。从性命流传动身,直觉、豪情与信心是支持个别的紧张 力气,也成为国际交流与对话中的紧张因素;以普世代价旁观和评判所有事物,无法揭示机制的制约和个别的性命底色,反而会引发潜在的矛盾和冲突。“民气是最年夜的政治,共鸣是奋进的动力”①,经由过程国际流传抵达人类命运配合体应包括对他者性命的尊敬和包容,若何满意人的需求、 保障人的尊严、晋升人的幸福感、激活社会的发明性并终极打造更人道化的“地球村落”是值得思 考的问题。
作为人类命运配合体的紧张一环,来往互助是必然选择。“事实上,当代生涯提供了无数机遇,人们可以经由过程各类方式应用这些机遇来对待——从远处,透过照片这序言——他人的痛苦”[18]10,人 类命运配合体则是现代中国对人类将来社会成长 偏向提出的实际指南,可能为“若何把人们救出地狱,若何削弱地狱的火焰”[17]提供新的可能路径。这一理念强调的是在多元好处根基上对人类根基代价的再次追求,体现的是中国智慧对付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流传系统的回应。国际流传是人类流传的紧张形态之一,其意义的杀青不是一时之事,也非一时之功,多元主体要在悬置自我的断定中,追求对根基代价的共通懂得,在共享好处和共担责任的根基上,借助科技赓续丰硕流传形态和渠道,借助性命叙事晋升自身讲故事的才能,转变以往的国际流传格式,终极推进国际社会的良善对话和人类命运配合体的杀青。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懂得序言:论人的延长[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哈维.后当代的状态: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讨[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00.
[3]师曾志,潘聪平,仁增卓玛.统统尚待天生:作为跨序言叙事的互联网超文本天下[J].西南平易近族年夜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12):143-148.
[4]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计[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书社,1997:266.
[5] 师曾志,季梵.以社区管理与服务实现为目的的多元主体互动——性命流传视域下的社会组织与物业企业[J].新视野,2020(05):81-87.
[6]张毓强,潘璟玲.国际流传的实践渊源、观点天生和本土化常识构建[J].消息界,2021(12):41-55.
[7]王晋生.柏格森连绵观点探究[J].山东年夜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08-111.
[8]本雅明.写作与救赎[M].李茂增,苏仲乐,译.上海:东方出书中心,2009:86.
[9]利奥塔.后当代状况:关于常识的申报[M].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3-4.
[10]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快批判理论年夜纲[M].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平易近出书社,2018:145.
[11]安德森.想象的配合体[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平易近出书社,2016:245.
[12]胡塞尔.纯洁征象学通论[M].李幼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75.
[13]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淡的恶的申报[M].安尼,译.南京:译林出书社,2017:37.
[14] 龚群.自由主义的自我观与社群主义的配合体观念[J].天下哲学,2007(5):72.
[15]滕尼斯.配合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iii.
[16]叔本华.叔本华思惟漫笔[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平易近出书社,2008:117.
[17]桑塔格.关于他人的痛苦[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书社,2006:105.
[18]阿隆.参与的观看者[M].杨祖功等,译.长春:吉林出书社,2013:248.
注释:
①北京周报《民气是最年夜的政治 共鸣是奋进的动力》, 2019 年 3 月 4 日,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shishi/201903/t20190304_800159141.html。
文章起源:李堃.性命叙事的回归——人类命运配合体下的国际流传[J].台州学院学报,2022,44(02):54-59+72.DOI: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22.02.008.
【2022年“性命流传与跨序言叙事”栏目组稿】
【2021年“性命流传与跨序言叙事”栏目组稿】
本文为北年夜公共流传转载
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纂 | 印秀绚
图片起源丨收集
迎接互助 | 投稿
pcsdpk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