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资讯正文

宋宁刚诗性、现实、文体及其他论陈年喜的非虚构散文创作

2024-09-02 次浏览

陈喜年





宋宁刚诗性、现实、文体及其他论陈年喜的非虚构散文创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为一个写作者,陈年喜进入"大众视野,是在2015年。该岁首年月,由秦晓宇导演的纪录片片子《我的诗篇》上映。随后,由吴晓波谋划、秦晓宇选编的同名诗集《我的诗篇——现代工人诗典》也出书面世(固然现实上,是诗集选编的方案在前,纪录片片子的拍摄在后)。在影片上映后不久的2015年2月2日,有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与墨客导演秦晓宇以及杨炼等人,配合提议一场“我的诗篇-工人诗歌云端朗诵会”。恰是在这场听说有“千人现场,万万人收看直播”(吴晓波频道)的诗歌朗诵会上,“矿工墨客”陈年喜(和影片中呈现过的其他五位墨客一样),与昏黄诗代表墨客之一的杨炼同台,站在了聚光灯下。也恰是在如许的现身中,陈年喜获得了媒体的又一次存眷。

而在纪录片片子中呈现过的六位墨客中,陈年喜受到的存眷最多。此中缘故原由许多,好比他和其他墨客(如乌鸟鸟、邬霞、郭金牛等)的分歧在于,他不仅是打工墨客,更是“矿工墨客”;不仅是“矿工墨客”,并且是采金矿(而不是铁矿、煤矿等)的“矿工墨客”;不仅是一样平常的矿工,并且集刺激性与危险性于一身的爆破工……于是,打工墨客/矿工墨客/爆破工墨客等多重身份,将陈年喜与其他很多打工墨客区别开来。或许正由于如斯,他才非分特别吸引媒体;而媒体的存眷,又反过来使他备受年夜众注视。

也是在2015年,陈年喜因为颈椎病恶化,不得不离别了十六年的矿山生活,追求新的前途。在艰巨的处境下,因为影片的上映以及与墨客同伙们的了解,他得到了新的机遇,于2016年应邀访美进行诗歌交流,在哈佛年夜学、耶鲁等年夜学做演讲,并于这一年12月得到首届桂冠工人墨客奖。此后,陈年喜开端比拟密集地写作散文与非虚构作品,并实时地颁发于收集平台或传统刊物。经由过程书写衰败的墟落和农夫,书写此前险些没有人写过的采金矿的群体,成为时下文学写作中火热了十余年的“非虚构写作”中别具风貌的一员,年夜年夜地拓展了自身的写作疆土。

正如布罗茨基在《文明的孩子》中所说,“任何一个墨客,无论他写作了若干作品,从现实的或统计学的角度看,他在他的诗中所表示出的至多是他真实生涯的十分之一。别的的统统通常为暗中所掩埋……”①经由过程散文创作,陈年喜不仅照亮了诗歌写作中“为暗中中所掩埋”的部门,也与自身的诗歌创作之间树立起了某种互文和弥补的关系。这也为他得到了更多的读者。

从2015年经由过程片子走向"之后,除了《鲁豫有约》,陈年喜还被《南边周末》《智族GQ》《南边人物周刊》等诸多有影响力的媒体采访报道,并入选《南边人物周刊》2021魅力人物“100张中国脸”。矿工墨客、非虚构写作者、尘肺病患者、公益奇迹介入者(在2021年出书的非虚构作品集《在世便是冲天一喊》的腰封上,赫然印有“你买1本书,我捐1块钱给尘肺病家庭孩子”的字样)等多重身份,使陈年喜频频成为媒体存眷的核心。经由过程媒体的一再表态,更使他成为拥有年夜量粉丝的“年夜V”式的"大众人物。

也是在这个进程中,因为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存眷,陈年喜的小我作品也赓续得到机遇,得以比拟顺遂地出书(对付出书方来说,陈年喜自己便是一个卖点,乃至一个自带光环、年夜有开发潜力的IP)。2019年,作为“我的诗篇——现代工人诗歌精选”丛书六种中的一种,陈年喜小我诗集《炸裂志》出书②。2021年,又推出两部散文集《在世便是冲天一喊》与《微尘》。2022岁首年月,险些同时推出全新的散文集《一地白霜》和诗集《陈年喜的诗》。

由此不丢脸出,从经由过程纪录片进入年夜众视野,陈年喜的写作和作品出书自己,在相称水平上都离不开媒体的加持。从某种意义上说,陈年喜的写作与出书,可被视为媒体、收集和出书商深度介入和参与的社会序言征象,也不为过。

不外本文无意过多停顿于这个征象自己,而是愿望在勾画出陈年喜及其作品呈现至今的配景与轮廓的根基上,侧重探究陈年喜的“非虚构散文”作品的质地、特色以及由之所生发的问题。

依照陈年喜的三部散文作品集的先容,《微尘》被称为“散文集”,《在世便是冲天一喊》被称为“非虚构作品集”,《一地白霜》被称为是“非虚构散文集”。无论(狭义的)“散文集”,照样“非虚构作品集”和“非虚构散文集”,从体裁上,都可归在广义的散文门类之下。固然它们各有着重,也有一些显著的区别。对此,我们下文再作分梳。



浏览陈年喜,我们难免有些恍惚,仿佛如许的写作者是从《平常的天下》里走出来的,和矿工孙少平是同龄人、同路人。固然如许说显得有些神怪,由于孙少平是虚构的小说人物,陈年喜则来自实际生涯;孙少平出自陕北屯子,陈年喜出自陕南山区;但他们同样阅历过贫穷、闭塞、生的艰巨……虽则如斯,他和孙少平照样有许多分歧——最明显的一点是,在孙少平身上有独属于1980年月的抱负气质,乃至可以称作“励志”的气味,而在阅历了1990年月以来三十余年社会生涯的陈年喜身上,我们看到的则更多是更具当下性的、带着个别之低微的清醒气质。在后者这里,有一种广泛的社会抱负受挫后的低微,以及在低微中坚持着高度的自省与直面的勇气。

读陈年喜的诗,不难相识,他笔下的诗行内容深邃深挚、感情悠远,诗行的节拍或舒缓或紧致,分行与分节都显示出他作为一个墨客精彩的意识。读他的不分行的笔墨,我们同样可以或许清晰地看到,作者时时在散文中楔入本身或他人的诗行,让诗文之间彼此扶携提拔、照应、互文、弥补,处处闪耀着诗的光线。与此同时,文中如碎金一样闪烁的诗性语言也非分特别惹眼:

固然照样早春,河水已开端上涨,它裹挟着泥沙、败草、寒气以及上游的新闻,莽莽苍苍,横无际涯,在河床上铺展得极其肆意。③

这是他眼中的叶尔羌河。

他的耳朵很薄,阳光穿过耳轮,照见曲曲折折的毛细血管,粉红又老旧。④

这是他看到的村落里的准职业媒妁(自称“牙婆”)。

出门下台阶时,他跌倒了。那是父亲末了一次扶杖行走。

此后,他再也不必要手杖了。⑤

这是他写父亲的散文结尾。

以上几段笔墨,无论是前两者的描写,照样末了的省略叙述,都具有高度的诗性。诗之于散文的反哺作用,以及陈年喜作为墨客的本质,都于此可见。更不消说,如前所说起的,作者常会将诗行嵌入叙述,让诗与文之间坚持需要的张力。

除了上述所写,作者对天然景物以及时令风物的刻画,也颇见诗心:

包头的春天来得分外慢,分外晚,老家陕南已是莺飞草长,这里照样一片寒彻,广野千里,苍黄枯萎。它像一位迟到的学生,犹豫着躲在门外,探头探脑不敢往教室进。⑥

假如说这是墨客之敏感的见证,那么,他对通常看来短缺诗意的事物充斥诗性的描写,就更可见出他的诗性直觉和想象力:

我想,我的任务是敦促他像看待诗歌一样善待小张,给她一个好的归宿。……但哪怕是在偶然的德律风里,我也会经常听到他们的争吵声,那是一把刀在一朵花上摩擦的声音。⑦

张则成的生涯简单、狭小得像一张纸条……⑧

最难得的,是作者能将景物和实际有机地联合起来书写——不仅书写,并且在天然与人事之间形成伟大张力。好比,说一个底层人的生涯及其可能性,“狭小得像一张纸条”,不仅贴切,并且读来令民气惊、心碎。相似更为精彩的例子还有许多。

此外,在总体抑制的笔触中,陈年喜还借助谚语、古诗,不仅晋升了笔墨的诗意与活气,并且让他的叙述始终坚持着一种“在地”特性:

“贫民莫听富人哄,梨子花开正下种。”古老的农谚里,这个时刻,家家户户开端种早玉米了。地丁、黄花丁都钻出了地盘,东一片西一片,尽力地要抱成一团。湿润的春景春色里,喜鹊在枝头搭出新窝。⑨

仿佛作者是在故意地经由过程这种方式,回归一种古老的知识,不但向那种古老的诗意致敬,也同样将之导向年夜地,导向年夜地上的生涯,导向逼真、丰满的实际。后者既是他写作素材的起源、他的写尴尬刁难象,也是他写作的道义之地点。



切实其实,除了总体流利的笔墨表述,浏览陈年喜散文最年夜的感触感染,便是那透过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壮实而丰满的实际。这里的壮实与丰满,既是审好意义上的,也是社会学的意义上的。那是一小我、一群人、进而一个社会阶级的人壮大而鲜活的生涯实际,包含他们的生、老、病、死。它们的厚度与重量,远远超越了三本书的分量。

作者以记载和观看的伎俩,书写了一群微尘与草芥般的人的生:

我曾见过年青的陪读母亲,从(县城)东头跑到西头,又从西头跑到东头,无数各处比对土豆的价钱和品德,用半天光阴,末了买二斤土豆。对付贫民,光阴有的是,而钱怎么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都没有过剩的。⑩

那天石头异常硬,掌子面分外滑腻,钻头在岩石上找不到出力点,碰撞、弹跳了好永劫间才形成了一个浅洞。钻头与岩石碰出的火花落在了他的衣领里,很烫。钻孔流出的水沿着平安帽,一直流到了嘴里,含了重银的水在嘴里有一丝丝说不出的甜味。(11)

他们的伤与病:

路亮最怕听父亲(一个多年的矿工,一个矽肺病患者)的咳嗽声,像秋后病笃的蝉声,声嘶力竭,那比本身咳嗽还难熬难过。(12)

以及,他们必然或不测的死:

再会到年夜明时,他整小我已经不行了……他瘦得皮包骨头,身材显得又高又弯。历久的浸化冶炼提金,氰化物与汞的毒性浸入他的身材,像一棵再也拔不出来的芦苇,根须扎满塘底。这是年夜多半炼金人无可逃避的一天……(13)

这些近乎无名的死者,无论人名、照样死的方式,都可以列很长:被铁钎穿透胸背的阿全 (《那场空费时日的矿事》),开着车从山崖上坠落下去的赵年夜头(《那一年,在秦岭黑山》),死在矿上的年夜牙、朝海、赵年夜成(《父亲这辈子》《小城里的文人们》)、死在建筑工地上的陈族(《用平板电脑写诗的人》)、死于氰化物与汞中毒的周年夜明(《我的同伙周年夜明》)、死于矽肺病(硅肺病)或尘肺病的余海及其他工友们(《表弟余海》)……

他们都是生涯于社会底层、吃苦力、求生计的人,也是这世上遭罪受难的人,他们是无数“被凌辱与被侵害的”人。他们是不幸的,又因为陈年喜的书写而有幸哪怕被人短暂地影象。也是以,可以说陈年喜的写作,为在年夜众视野中一直缺席的群体绘制了群像,同时也拓展了纪实(或非虚构)写作的疆土。

除了直接书写底层社会的人与事,陈年喜险些怀着某种兴趣,耐烦过细地写下了许多处所:

我们翻过高高的山梁,到了黄县。黄县是本地人的叫法,实在舆图上叫龙口市,属烟台管,它与玲珑矿就隔着一道山梁。我们站在山梁上回看,渤海彷佛更近了……(14)(粗体为引者所加,下同)

我曾在北京稀稀少疏地生涯过两年光阴,在顺义区李天路,在旭日区管庄金盏乡温榆河的漫长城郊线上,渡过了两个秋日。(15)

像皮村落、金盏乡、玲珑镇、黑山……这些地名,与我们通常认识的北京、西安、烟台……分歧,它们带给读者的是对生疏的相识,对更为详细和微观的处所之感知,哪怕这些感知仍旧有些抽象。在陈年喜笔下,无论北京、西安,照样其余城市,都更详细、更微观,微观到一个城市的某个区某个乡(镇),乃至某个村落。它所展示的是“去失落了金光”的详细而微的地舆,这天常和实际——更具纹理的实际。作者向我们展现的,是去失落了年夜城市那令人炫目标光环和抽象弘大的详细所在。它们带着日常的实际性,不仅有“去蔽”的作用,更有“去魅”的作用——看成者说,“在伟大的北京,皮村落是个小到可以疏忽不计的小村落子”,他呈示给读者的,不仅是与“伟大的北京”相比,低微到“可以疏忽不计的小村落子”,也是在那边求生的低微的性命。正是以,他的书写不仅是真实的,在姿势上也是极为卑微的,一如他所写的工具。

站在这些地名背后的,是人,是生涯在社会底层的人,甚至从暗中、危险的地心讨生涯的艰辛而低微的人。也是以,陈年喜的这些笔墨,既有光显的记载意味,也不无为社会底层弱势的无名者立传的意味。他的写作是以是实际而具有道义力气的。



本文开首提到,从体裁上说,韵文之外,都是(广义的)散文。此中包含统统不分行的笔墨,乃至包含小说。天然,也包含“非虚构作品”。

假如我们以为散文与小说的区别之一,在于前者是真实、不克不及虚构的,那么散文与非虚构之间可以共享的内容就更多。不外,从狭义来说,散文与非虚构作品照样存在一些区别。好比,后者更强调叙事和故事;在叙事时更注意语气的控制,而非抒怀的开释;更强调眼睛看到或身材感触感染到的,而非心坎感触。在写作的题材上,非虚构写作更强调存眷“我”之外的更辽阔的实际,强调“他者”(人或物),而非“我”;纵然写到“我”,也更多是写作为社会脚色的“我”,以及“我”作为社会中的某种存在类型的样本,或者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而非过于聚焦自身抒怀和敏感的个别之“我”——当然,这并不妨害“我”可以从观看的角度去写他人的敏感和奇特。

以此来权衡《在世便是冲天一喊》和《微尘》,固然前者被称为是“非虚构作品集”,后者被称为是“散文集”,实在两者都更像是“非虚构作品集与散文集”的合集;而《一地白霜》被称为“非虚构散文集”,现实上更像是纯洁的散文集。(16)

此中,《在世便是冲天一喊》全书分为四部门,第一和第三部门诸篇,以非虚构作品为主,第二和第四部门则更像是散文。假如说第一部门中的篇什,年夜多因此“我”自身的阅历为中心,向外延长所写,那么第三部门中的文章,像《媒事》《窟窿三十年》《填埋垃圾的人》《断链的种菇户》等,便是作者跳出“我”之外,经由过程故意识地“采访”、相识他人的生涯,所写的非虚构作品。此中以《媒事》最为凸起。它是作者故意识地邀约墟落媒妁讲述他的“事情”,听他讲,记载他所讲,然后将之整顿后,形成笔墨,连口气、语气都保存着讲述者光显的陈迹。

在《微尘》一书中,作者也多次显示,他是颠末故意识的采访、相识,征采素材才形成文章的:“停止这段长长的德律风采访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德律风那头的路亮彷佛意犹未尽。他的房间响起了吉他的旋律……”(17);“我和张亮坐在他家的堂屋里。房子有些年月了,墙皮脱落,一口水缸粗笨地立在墙角……递他一支烟,我说,开端吧。几天前,我就和张亮约好听他讲讲一年的异国矿山生涯。”(18)

故意识的记载的代价和意义,不容小觑——它是从事非虚构写作的根本要件:对他人的生涯与故事永久葆有热心与好奇,对他人的存在永不漠然或轻忽。这也长短虚构作品的代价之地点:记载、出现、去遮、去魅,让生计的褶皱与细节更多绽露,让更多性命的幽微的存在真相展示于众人面前,让缄默的年夜多半得到它在这世间应有的“光照”。陈年喜的第一篇非虚构作品《一个墟落木工的末了十年》之以是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缘故原由之一即在于此。也由此可见,非虚构作品的向外延展性和纵深性越年夜,就越故意义,至少从题材方面来说是如斯。

在《微尘》这部“散文集”中,作者除了写父亲(《父亲这辈子》)、母亲(《未曾远游的母亲》)、儿子(《陪读的日子》)和“我”本身做手术(《手术》)等为数不多的几篇,其他十几篇文章(全书共21篇),绝年夜多半都可以看作是“非虚构作品”。如该书开篇的《我的同伙周年夜明》:

周年夜明家有三台生铁碾子,一台三十吨,另外两台各十五吨。……三台机械同时转动起来,震天动地,衡宇颤动,面临面措辞得用手势协助。三个浸化池,在后院里一字排开。碾子、池子一年四时不闲着……由于用水量很年夜,整个院子老是湿汪汪的,混合着药剂的水流出院子,顺着排水沟泛着白沫一直流到村落前的小河里,然后汇入洛河,末了混迹于滔滔黄河的波澜和流沙。(19)

这里有散文式的过细描写,但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记载式的对场景的客观描写。下文还说:

院子里的空气里老是漫溢侧重重的药剂味。一种淡淡的、苦杏仁味的幽香在此中弥散,仿佛寒风里的一股细柔微风,有点儿刺鼻,有些沁心。这是氰化物的味道。(20)

看似带着强烈的主观感触感染(“刺鼻”“沁心”),实则来自“我”这个观看者、叙述者、“记(录)者”的嗅觉,属于根本的感知层面,不浮夸、不抒怀。末了的那句科学式的阐明句(“这是氰化物的味道”),更为这段叙述“定音”。

《微尘》中的有些篇章,无论作为(狭义的)散文,照样作为非虚构文学,彷佛都不那么纯洁,也即在写法上杂糅、混着散文与非虚构的写法。好比在《未曾远游的母亲》这篇总体上更像是(狭义的)散文的文章中,作者写道:

生涯像一口锅,她(指母亲——引者)一直在锅底的部门打转。锅外的天下不知道她,她也不知道锅外的天下。锅有时是冷的,有时是热的,只有锅里的人,冷热自知。(21)

这是典型的散文写法,不那么详细(对付散文,详细是一种选择;对付非虚构,则是必需),带着小我的感叹(非虚构则要尽可能地去感叹、去抒怀)。

在《在世便是冲天一喊》这部“非虚构作品集”中,有篇文章叫《在玲珑》,开首是如许的:

想起这段故事时,突然想起来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是的,不觉间,谁人雪窖冰天的玲珑一夜,已颠末去二十一年了。(22)

显然,这是典型的回忆散文的写法。无论是回想式的写法,照样感叹的笔调,都是如斯。

此外,在写法上,作者在许多文章的开首(包含分歧部门的开首),都故意识地用简短的句子开篇,或者,先行将一件工作的成果见告读者(如某或人死了),向读者打开一个相对坦荡、生疏的天下,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将笔触伸向“我”之外的天下及其他人,都更像长短虚构作品的样式(固然倒叙是一种广泛的写作伎俩,但在非虚构作品中,先以简单的叙述讲述成果,然后睁开一个故事,险些已成为最常见的叙述策略之一)。



作为墨客,陈年喜有本身自然的上风。他默默写诗多年,对这门手艺足够认识。作为非虚构写作者,陈年喜也有本身的上风,尤其是他有很多写作者都难以比较的奇特和丰硕的社会生涯阅历。读《在世便是冲天一喊》,感觉其可进一步晋升之处在于,相比诗,非虚构写尴尬刁难陈年喜(对海内绝年夜多半文学写作者也一样)来说,是一个新体裁、新事物,对付这种体裁及其特色,尚需在写作中继续熟稔。如他所言:“我是完全凭感觉写的”。(23)对付一种体裁,凭感觉写当然可以,但仅凭感觉写,要走得远,显然不够。

陈年喜的陕南老乡、海内有名的非虚构作家、前《南边周末》记者袁凌说得没错,陈年喜文笔不错,“然则写故事很弱”。(24)所谓故事,必要叙事,也必要细节,必要叙述,也必要描述,仿佛分歧的景深,打开写作的内涵条理。在这些方面,陈年喜还需更多操练。

好比《在世便是冲天一喊》第一部门的有些故事,叙述可以更清楚、乃至更简单一些。在个体处所,则必要再具体一些:

他是我的同窗,他后来成为打遍世界的矿业主,沉浮胜败,兴荣亡辱,有无数后话。……

矿洞内部七通八达,布局诡谲繁杂,庭院、下采、空采、矿仓星罗棋布犹如迷宫。(25)

在如许的叙述中,用了太多类针言的词(“沉浮胜败”“兴荣亡辱”“诡谲繁杂”“星罗棋布”……),显得过于笼统,短缺详细的内容。笔者在多个场所讲过,在真正的文学创作中,针言要只管即便罕用,乃至不消。由于针言是已完成的话语,也是“陈(旧之)语”,它在第一次呈现的时刻,每每都是一个活泼的场景或故事,而从第二次使用开端,就酿成了一个板结的、抽象的、观点化的话语,不再鲜活地表示具象。也是以,作家们很少使用。偶有使用,也多是反讽的,也等于发明性地用。他们知道,严肃的文学写作,从本色上讲,要发明属于本身的词,从而为这个天下进献词,而不但是袭用。

非虚构作品,假如说它必要归纳综合,也要异常审慎。更不消说,它必要经得起推敲。好比在上述叙述中,什么叫“打遍世界的矿业主”。多年夜的“世界”。所谓“沉浮胜败”“兴荣亡辱”又是什么意思。它们的背后又隐含着怎样的故事。无论是从散文的角度,照样非虚构的角度,宁肯不写,也最好不要笼统带过。

在陈年喜的叙述中,也有一些分外吸惹人的细节。好比“有履历的工人可以借助烛炬的弱光发现矿石上偶然的纯金颗粒,年夜如麦粒,小如针尖。这些矿块带到洞外的某些小商号,可以换取一双袜子或一瓶高粱年夜曲。”(26)这才是名贵的,令读者面前目今一亮的。

前文曾论及,非虚构写作必要作者尤其注意自身感情的控制。好比:

有履历的老工人凭借微弱的光刹时可以分辩微小的金粒与硫体的区别,令人惊异。(27)

夜长风烈,子夜时彩条塑料布常被从某一壁揭起来,凉风夹着草屑、雪花没头没脑而来……(28)

上引句中,“令人惊异”不必说出来,留给读者去感触感染即可。“夜长风烈”也不必有,由于后面已经阐明是“子夜”,至于风的年夜小,自有后文“彩条布常被从某一壁揭起来”去阐明。

此外,叙述的句式和逻辑问题也需注意。陈年喜彷佛比拟喜欢用长句,尤其在《在世便是冲天一喊》中,险些有点像是他的小我叙述作风。常见的非虚构作品,由于其所刊发的序言(如报刊和收集平台),以及其所面临的读者(通俗年夜众)的缘故,一样平常都比拟好读。而陈年喜的非虚构作品,从行文叙述的角度看,有一些涩味。相比之下,《微尘》在表述上要顺畅得多。

陈年喜“凭感觉写的”非虚构作品,一方面让我们反思,常见的非虚构如许写下去,彷佛难逃同质化的倾向;就此来说,他的这些显得不那么圆熟的非虚构作品,未尝不是一种矫正,至少是需要的提示;而对陈年喜小我来说,则必要反向的自我改良,也即注意在坚持小我特色的同时,有对体裁和写作公则尽可能充足的意识。

总体来说,非虚构作品,为了表达的机动和浏览的轻便,不克不及不斟酌读者。这就要节制长句,多用标点,尽可能地化繁为简。

此外更要注意纯洁的文学写作与流行写作之间的间隔。在《陪读的日子》中,作者写老家县城暮秋时节,“凤冠山上的年夜叶杨开端黄叶漫漫,有一些灌木正在秃去”,原来很好,惋惜后面多了一句“季节未曾饶过谁”(29)就给人一种漏气乃至扫兴的感觉。由于“……(无论岁月照样季节)未曾饶过谁”如许准鸡汤的年夜众流行话语,听来都太认识了,与作者笔下详细而微的叙述,不仅在写法上有违和感,在音准和格调上,也极反面谐。相似“末节”,未必不是年夜端。

在《微尘》的“跋文”中,作者坦言,书中“环抱矿山睁开的内容”是他“写给彭湃消息《镜相》栏目标非虚构文章”。他也明确,“它们显得参差斑杂,但并不相悖”。(30)切实其实不相悖,但在收入一本书中的时刻,照样要从整体上斟酌,进行删削改动,以坚持整本书在叙述上的丰满、乃至惊艳。当然,这么说彷佛有些吹毛求疵,但也是因为对作者及其作品怀有更高的等待。

客观地说,在《微尘》中,除了上文提到的很多闪亮之处,其实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好比《葫芦记》(31),第一节自力出来便是一篇上佳的散文,毫不亚于当代以来写植物的名家手笔(此文可与同样出色的《面叶儿》(32)一文对读);联合其他两节来看,又是另一番味道。其他多少篇章,也都裁剪适合,写得一点不滞滞泥泥,乃至可说是手起刀落,清洁利落,留给读者伟大的回味和想象空间。

有论者指出陈年喜的散文“动用了小说写作伎俩”,有“小说体散文”的特性(33)。切实其实,《微尘》中的有些篇章,读来有悬念,有快感,有人生故事,有他人的存在,完全可以看成小说来读。个体篇目,如《割漆的人》,写19岁的女子红,草蛇灰线,隐隐牵动,留给她的笔墨不外寥寥几行,读来却叫人有触目惊心之感。从这些处所也可见出,陈年喜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默契于心的。基于此,说陈年喜“不动声色地冲破了散文写作的界限”,当然有事理。不外,说陈年喜无意中地延长、拓展了散文写作界限,亦无弗成。

总体来说,在长达数年的写作熬炼中,无论对付诗,照样对付非虚构写作,陈年喜越来越有“自发的文学书适意识”,近十年分开矿洞的生涯,更是使得他在笔墨上有更多的投入。正如“他把窟窿深处打眼放炮、炸裂岩石的事情场景第一次带入中国诗歌”,信任他也完全有可能将之带入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将底层人的生涯定格在笔墨中,不使之埋没。即便有些内容不是第一次被书写,它们也值得被分歧的写作者频频书写,由于那是中国年夜地上缄默的、“被凌辱被侵害的”年夜多半,他们艰辛地生涯于世,却一直身处背光之处。无论对付何种写作,那边都是精良的矿脉,也是可以或许为写作赢获代价和尊严的处所。

(原载《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年第4期)

注释

INDUSTRIAL INTERNET

①[俄]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刘文飞译,广西师范年夜学出书社2013年版,第56页。

②“炸裂志”这三个字,最早被作家阎连科用来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的名字(2013),随后被陈年喜借来做了一首诗的标题,此后又被秦晓宇借来做了有关陈年喜的纪录片的名字,而且成为陈年喜的首部诗集的书名。可以说,这三个字在陈年喜这个爆破工墨客这里,得到了新的、更为恰切和更具性命张力的意义。

③④⑤(14)(22)(23)(24)(25)(26)(27)(28)陈年喜:《在世便是冲天一喊》,台海出书社2021年版,第31页、157页、113页、79页、70页、代序Ⅴ页、代序Ⅴ页、15页、15页、15页、16页。

⑥⑦⑧⑨⑩(11)(12)(13)(15)(17)(18)(19)(20)(21)(29)(30)(31)(33)陈年喜:《微尘》,天津人平易近出书社2021年版,第269页、206页、247页、86页、90页、45页、234页、13-14页、211页、241页、187页、3页、5页、56页、100页、273页、117-123页、序1页。

(16)或许由于“散文集”听上去不如“非虚构集”那么有卖点,出书者或作者才称《一地霜白》为“非虚构散文集”。在一样平常懂得中,散文自己便是真实的、不虚构的。也有可能,在出书者或作者看来,这部散文集更具有“非虚构作品集”所具有的打开底层实际的质地,以是才这么称。

(32)陈年喜:《一地霜白》,山东文艺出书社2022年版,第13-16页。

陈年虚构年夜
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之我见 3D装修图片效果图制作引领家居设计的未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