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丨四依法是什么。
佛陀灭度后,我们应依何法修学。若何断定先生的概念是否合理。四依法是佛陀留给我们的一把尺。岂论我们活着间拜谁为师,都应遵循这四条准则,精学习学,不舍释教。

一
依法不依人
法指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我们应该依佛所说的处死行事,而不盲目地寄托某小我。世间人事会有变化,有主观的影响,没有必定的尺度。人有生老病死,而真谛则永恒不变,历经万劫而常新。
假如遇到一位先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所说的话违反因果等轨则,纵然他的社会名望很高,也不该盲从他的概念。
二
依义不依语
语言笔墨是用来诠释真谛的对象,而非真谛的本体。在日常生涯中,语言笔墨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管道。
然而,因为分歧的表达方式、分歧语言之间的翻译,甚或断章取义,在日常沟通中可能会发生误会。世间法尚且如斯,况且玄妙的佛法。
玄妙的秘诀和真谛,无法单靠笔墨来转达。六祖惠能年夜师曾开示“诸佛妙理,非关笔墨”。
是以,我们学佛应该从义理上去相识佛法,而不该该在语言上计较、执着,不然会酿成障碍,离菩提道越来越远。好比,用手指月,我们可以经由过程手指见到玉轮,但手指不是玉轮。经由过程笔墨进修佛法事理,需服膺笔墨不即是真谛自己。
凝听或浏览先生的开示时,我们应该去体会他所转达的义理,避免把精神集中在追究先生发言的语病、错别字的纠错上。
三
依智不依识
智指无漏的般若智慧,识指有漏的分离意识。分离意识有主观的身分,不免会有差错。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外攀登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如斯所形成的对天下的熟悉,是不彻底、不完全的。
般若智慧是年夜圆镜智,就像是一壁镜子。任何事物摆在镜子前,镜子不会去分离利害、妍媸,而是如实照见世间万象。
人经常会情感用事,用本身的爱好去评判别人的对错,如斯主观的尺度必然不会永久正确。以是,当遇到喜欢用本身的尺度对他人评头论足,乃至以指责他工资乐的先生,需谨严对待他的概念。
一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佛陀对根器分歧的众生,观机设教,演说三藏十二部。佛法有世俗谛与第一义谛之分。世俗谛是不毕竟的便利法,第一义谛是毕竟绝对的真谛。
便利秘诀是佛陀为顺应众生的根机而设立,我们不克不及把便利法当成毕竟法。最毕竟的法与佛心响应,以是学佛应该依了义的佛心,而不依不了义的便利。
假如遇到某些“年夜师”,号称他即真谛,并划定他的学生弗成以去听信其他人。如许的说法绝非了义法,不敷为信。
若何依止了义法。经由过程读诵年夜乘经典,参悟缘起、自性、真如。纵然刚开端不那么明确,穷年累月、逐渐深刻,天然会转迷成悟。固然这条路看着很迢遥,须知这才是我们学佛应该走的正道。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修学的路上,佛陀是我们最好的导师、终极的依止。纵然佛陀已示现灭度,他所说的法还留活着间。
在这条路上,假如可以遇到一位赞助我们发展的好先生、好同窗,那天然是再好不外的了。岂论拜谁为师,依据四依法,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教诲该听,对付哪些概念应持保存意见。
▍版权声明:
○ 本文为收集采集文章,由玉泉寺编校宣布,尊敬常识与劳动,转载请保存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敬著作权所有人的正当权柄,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见告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大众号:dy-yuquancha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