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中见自然、见生活、见文明古悦新喜
本文转自:人平易近日报
陈 野
《 人平易近日报 》( 2024年08月18日 第 07 版)

中国画《松溪泛月图》,作者南宋夏圭。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画《剑阁图》,作者明代仇英。
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画《千里山河图》局部,作者北宋王希孟。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山川文化积淀丰厚,岩壑林泉之间凝集着汗青烟云、沧桑印迹。自隋代开端,山川画逐渐从人物画中分别出来,成为自力画科。它既是天然山水的描摹,也重文字技法的精妙,更与家园、品质、情操、修养等慎密相连,浸透了中国年夜地上的寰宇体验、性命感悟、天然情怀、哲理追索,成为古代绘画艺术中最具平易近族特点的表示情势。
近期,“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年夜系’结果展”之专题学术展“绘见:山川中的古典天下”在浙江年夜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出。展览聚焦山川图像中的古代中国,沿着山川画境—物资生涯—人文情致—思惟观念的渐进路径,组合成“缤纷山色”“斑斓世情”“逸兴飞扬”“澄怀味道”四个主题单位,提炼和展现古代山川画蕴含的汗青文化内在和中汉文化精力,旨在让天然与人文妙订交织的艺术辉光,充实今人的心灵天下。
人间间的万千景象
农耕文明期间,寰宇山川与人类物资生涯亲密相关。在历代不停的山川图像中,可见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群,于其间居游行旅,渔樵耕读,经营商贸,齐家治国。
墟落年夜地上的胼手胝足、深耕细作,浸透了人的劳作与感情,是艺术表示的紧张题材。五代、北宋时期,荆浩、关仝、李成、范宽、董源、巨然创作的《关山行旅图》《晴峦萧寺图》《溪山行旅图》等厚重峻拔、气概宏伟的山川画,多以主山堂堂的高远图式、全景构图,画突如涌出的巍巍高山、万仞巨峰、蜿蜒河道。山重水复之间,有旧道溪桥、村落居野渡、渔市山驿。如《关山行旅图》画幅下部表示的是生涯气味浓烈的墟落日常,有村落舍堆栈、柴门茅屋,鸡犬相闻豚在栏,行人枯坐店家忙。局部放年夜《晴峦萧寺图》,经由过程建筑样式可以看出其时分歧类型商号的经业务态。画卷出现了山明水净、古朴活泼的平易近间生涯场景。
山川中的建筑之美,是宋代画家留给我们的贵重汗青文化影像。两宋时期,巧妙融入天然景色中的建筑,逐渐成为山川画的紧张元素。南宋马远《华灯侍宴图》,以淡设色画夜景。苍莽夜色中,建于山中的建筑、园林,与天然山水协调相融。在不少宋代传世画作里,崇山峻岭或溪山无尽的绵延间,均安顿有巍峨的殿宇、盘旋的长廊、亭亭的楼阁。它们在云雾的覆盖和林木的掩映中或隐或现,一改以往殿堂金碧光辉、肃静整肃的传统形象,在气韵活泼的天然节律中,以造境之趣和山水气味,为我们留下一个有关宋代建筑特点的奇特印象。
女子的清姿丽影,也是山川画中常见的艺术元素。宋代的《瑶台步月图》《江妃玩月图》《桐荫玩月图》《天寒翠袖图》《松阴天井图》《靓妆仕女图》《盥手观花图》等,活泼表示了女子于山间院中的闺阁生涯,画风沉稳,描绘工整,画境清雅,展示了宋人的风雅与精致。明清时期精于画意的江南女性画家,更以手中文字写庭阶兰竹、园中玉树、山中明月、心底思路。
在纸笺丝绢之上,古代社会的人世万象、世情百态多姿多彩,被艺术的发明之力,汇聚成斑斓形色,成绩不朽的文化传统。
山川间的人文寄寓
中国文化有着向山川追求慰藉、抒发感情的传统。此山川,是天然的山川,更是饱含蜜意的人文山川。高山年夜水万年屹立的永恒不朽、千载不息的奔涌流淌,予民气灵浸礼,涵育品性修养。人们于此间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体验宇宙万物的神秘、自由、丰茂和生气希望,涵养虚怀若谷、年夜度包容的高远格式,挥洒摸索山川内美的才思意趣。
南朝宋宗炳撰《画山川序》,提出“含道暎物”“澄怀味象”“畅神”“卧游”等概念,论述了文人学子于峰峦重叠、云林森眇处优游盘桓,循影索理,与天然山水应目会意的生涯抱负,影响深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文人有挥之不去的山川情怀。在中国美术史上,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家和文人画,更是山川画的主流和成绩地点。文人画家们经常于山川实体之中,经由过程各种感官体验,察看山水运行,体味天然意趣,寄寓无限的人文情思。
寻常之物中,有蜜意的涵泳。例如,芦苇既是江南墟落常见植物,也是具有审美代价的景观之物,在画家笔下出现优美、灵秀、萧疏、野逸、清旷等分歧意境。元代吴镇以“渔隐”为主题的《渔父图》《洞庭渔隐图》《芦花寒雁图》等山川画中,都可以见到芦苇这一意象。画家以此深谙习悉的景物,表示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和审美意见意义。
经由历代文人诗人登临、吟咏、刻画的人文山川,集聚着创意灵性和期间精髓,是雕刻人们影象和履历的空间,后人可以借此与先贤、与传统相与往还,追求同声共气的心灵契合,得到斯文传承的意义。如明代姚绶对元代文人画传统,既有自发的进修、传承意识,也有深刻的摹仿和创作实践。在《三绝图册》中,《鹊西岳》是对赵孟頫经典之作《鹊华秋色图》的进修、传承和致敬。从姚绶自题诗中言及的孤山、放鹤、梅花、月辉等词中,可见作品《西湖》是对宋代隐逸墨客林逋“梅妻鹤子”故事蕴含的高洁主题的传承。《芝芳》则是对唐代重彩设色技法和作风的传承。
历代山川图像中的峰谷、溪泉、烟岚、斜阳、山月、嘉树、花影、禽声,简册、法帖、画卷、琴棋,吟诗、喝茶、焚香、雅集,种种天然和人文的意象,表示的是阅尽人间繁荣后向着天然山川的返璞归真,是解脱俗务禁锢后身心俱获开释的自由无羁,修建起活泼丰饶的精力生涯之境。
哲学里的审美表达
人在天然山川中的审美觉悟,是文明提高的紧张标记。中国文艺传统讲求“文以载道”。山川艺术与德行、哲思、智慧慎密相连,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艺之“道”的各个方面,既提炼和奉献了浩繁具有中国特点的美学观点、范式、布局情势、表示伎俩,也在哲学思辨的境界里升华,蕴含着天然观、宇宙观、社会观、家国观、审美观的丰硕元素,由此进入中国经典文化符号行列,具有形塑文化传统的紧张代价。
天然观在山川画中纷然可见。从五代巨然《溪山兰若图》、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山水形象中,可见人对天然的崇拜之心;从明代仇英《剑阁图》、清代禹之鼎《江乡清晓图》的题材表示中,可见人与天然的协调相处;从南宋“半山一角”的图式组成中,可见画家对人与天然关系的哲学体味。就社会观而言,北宋王希孟《千里山河图》、北宋屈鼎(传)《夏山图》以“山川先理会年夜山,名为主峰”为创作理念,喻示着森严井然的社会秩序。南宋赵黻《山河万里图》的山河守望,是家国观的形象表达。而清代黄易创作的访碑图册,则活泼刻画了于山川间传习经典的文脉不断。长山阔水与灼灼艺事的相印相成,修建起精力丰盈、人文璀璨的观念天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山川画理更凸显中国文化特质。“半山一角”,作为南宋以来一种十分常见的山川画构图情势,可谓是简约空灵的山川美学范例。在南宋夏圭《松溪泛月图》、元代孙君泽《雪景山川图》等中,都可见到墨色表示的山石、林木、楼阁、江帆、舟船、点景人物,是为“有”之实景;而由年夜片空缺画面所表示的天光水色,则乃“无”之虚境。它们诟谇相对、虚实响应、有无相和,共为一体,既互相对峙,又互相映衬,组成完备画面,予人协调有致的中和美感。此处的诟谇、有无与虚实,更是中国古代哲学“阴阳”观点的奥义浮现,揭示了事物彼此对峙而又互相消长、对峙同一的趋向与特性。
有鉴于此,“绘见:山川中的古典天下”专题展,并非一样平常意义上的古代山川画作的艺术成绩展现,更非传统视野中文民气境和文字意趣的小众玩味,而因此策展团队的研讨结果为根基,聚焦中国艺术特质的文明摸索:展签上对每幅作品画意文心的阐释;“耕织”“客店”“踏歌”等常识点和小故事的深度解读;历代“诗意图”等主题画作的专题学术梳理;年夜型视频、触摸屏、灯箱等举措措施对历代“西湖十景图”作风变迁等加以AI动态展现……观众可以从中领略中国山川画丰硕的文化内在。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是反映文明过程的紧张载体,从汗青资本汇聚层面,明示了传统形塑的内聚力;从现代文化建设层面,激活了文化创意的性命力;从社会美育造就层面,分类修建起爱国、担负、和合、清逸等系列图像谱系,有助于观者建立和保持正确的汗青观、平易近族观、国度观、文化观。山川画的文化特质、艺术特点,期待着我们继续深刻发掘、精心提炼和充足展现,让蕴含此中的文化基因暗码加倍活泼可感。
(作者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讨员)